PPE活动周系列讲座(三):制度学理论与制度创新

时间:2017-12-01         

  中国人民大学PPE活动周进入第三个活动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稳步推进,冬夜的凛凛寒意亦不能冻结在场师生的热情。11月17日晚六点半,中国人民大学PPE高端讲坛《制度学理论与制度创新》于人文楼500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原校长助理、校友会秘书长彭和平老师,集中分享了自己在制度学方面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就制度如何决定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什么是制度、制度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与在场同学展开热烈讨论,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一最普遍但又最缺乏研究的社会现象。

  彭和平老师首先指出“制度改变命运”——制度的完善为个人的顺利成长创造了环境;并以青年时代插队的经历引导大家思考国家、公司、学校等大小共同体的制度变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发挥自身角色特性,积极作用于制度建设。紧接着,彭老师追本溯源,问道“制度是什么”,并提出了两个极具创造性的基本观点:

  第一,制度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始于规定,成于执行。就逻辑关系而言,规定本身仅仅是一种前提,而制度形成则是规定得到执行后的结果。

  第二,制度首先规范关系,然后规范行为。个人行为的不同取决于其在人际关系中角色定位的不同。

  彭老师进一步启发大家通过以上两点关于制度学的新思考,着重体会理论研究过程的精髓——实事求是,即走出“从理论到理论”的歧路,从现实出发以真正实现基础概念研究的发展。

  回到上一话题,彭老师从人的本质入手,进一步剖析“制度是什么”这一问题。彭老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永远处于角色关系之中,因此人类社会先天存在“关系”,进而产生对关系的认识和规范——此乃制度形成的根源。随后老师以“对血缘关系的规范导致家庭组织形式的形成”为例,详细解读了制度形成的根源,以及在制度形成过程中规定和执行的逻辑关系。

  最后,彭老师重点讲解了其理论研究的核心增长点——“制度场”概念的提出,借用物理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相互作用范围大小等变量,类比地刻画出制度的作用方式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应用问题,使得这一社会科学概念上升到了与自然法则统一和谐的境界。

  讲座在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彭和平老师从细处入手,大处着眼,从基础理论研究谈到前沿现实应用,在讲授制度学相关研究的同时,对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思路提出了高屋建瓴式的指导,对知识充实与方法提升无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