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PPE活动周开幕式暨赵汀阳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时间:2017-11-16         

  PPE是哲学(philosophy)、政治学(politics)、经济学(economics)三门学科首字母的缩写。如果说经济学、政治学等经过细分的社会科学关注的是“合作如何可能”等经验世界的具体展开,那么PPE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何为美好生活以及何为理想社会”的形而上学式的难题。前者是一个认识论或方法论的问题,后者是一个道德哲学的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寻找平衡,便构成了PPE的核心使命。在这个意义上,PPE绝不是三门学科的简单加总,而是一种新的责任的诞生。

  11月15日下午两点,中国人民大学PPE活动周开幕仪式于人文楼十层会议室如期举行,出席嘉宾有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哲学院管理哲学教研室徐尚昆副教授、哲学院教务处张时坤老师、哲学院团委杨澜洁老师、哲学院政治哲学教研室田洁老师、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雷思温老师、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孙帅老师。15、16、17级PPE实验班学生齐聚一堂,在踏实稳重而活泼热烈的氛围中,见证了PPE活动周的正式启动。

  首先,由2015级PPE实验班学生代表、PPE活动周的主要负责人李丹成,就本次活动及PPE协会筹备工作的相关事宜进行展示。李丹成同学首先介绍了工作组已完成的诸项事宜,如PPE协会Logo征集、周边产品制作、公众号的建立与运营等;其次勾勒了活动周及协会创办的未来计划,包括举办PPE学术讲座、PPE沙龙、户外实践活动、PPE学术论文竞赛等;最后隆重推出活动组织的骨干力量,并对学院的资源提供与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激。一番江山指点,使人对活动周及协会的后续发展期待不已。

  活动第二项由姚新中院长就PPE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发表主题演讲。姚院长简要表达了三点对PPE人的期待:其一,将同时修习三门学科的压力转化为利于自身成长的动力,正确处理面对未来的焦虑——做好眼下之事,须知学好PPE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信号;其二,将家国天下情怀作为自身身份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三,发挥这一独特群体的力量,身边人即是个人进步的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向内、向外发展。

  接下来,其余到场嘉宾围绕PPE学科及本次活动周与论坛创建,依次进行了简短而精到的发言。徐尚昆老师谈及四年来学科建立过程中的不断追问与拨云见日,提出了准确定位三门学科、确立自身学习主线、积极联系国内外其余学术团体三点意见。张时坤老师简要回顾了PPE专业在人大落地生根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其间的诸多坎坷启发大家珍惜现在,砥砺前行。杨澜洁老师代表学院团委表达了对活动周及PPE协会创办的大力支持,及对这一具有开创性学生团体的期待。田洁老师、雷思温老师、孙帅老师作为15-17级PPE实验班的班主任,直言大家的焦虑与不易,亦就学习、生活与人格养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由2016级PPE实验班韩佳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韩佳琪同学分别从收集者、思想者、质疑者的角度,对PPE学习者的身份内涵进行剖析,表达了本专业独特的学习体会,即在积极的冲突、批判与重建中体会跨学科、跨时代、跨文化的思想之碰撞。

  至此PPE活动周开幕仪式圆满落幕,精彩纷呈的活动即将接踵而至。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PPE人将从此不忘初心再出发,竭力为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融合的同路之人提供一个资源共享与思想交流的创意空间。




赵汀阳教授《哲学的生长点:一种哲学史观》讲座回顾


活动背景

2017年11月15日(周三)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赵汀阳教授应邀在人文楼10层会议室进行了题为《哲学的生长点:一种哲学史观》的讲座。该讲座为“中国人民大学PPE高端讲坛”,暨中国人民大学PPE学生活动周系列讲座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PPE协会主办。姚新中院长陪同座谈。


内容简介

真正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是人类回避不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有生长能力的问题。由于哲学问题常常没有答案,因此哲学的生长点主要便是通过问题生问题的方式加以延续。在“哲学的生长点:一种哲学史观”这一讲座中,赵汀阳教授主要就是通过哲学问题的变化来理解哲学史,看哲学问题如何发生,又如何形成问题链。


内容回顾

讲座开始,赵教授便提出,题中所提到的“哲学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来解释哲学史的一种线索,而是作为一种研究对象,通过哲学问题的变化来理解哲学史。而今天所讲的内容,是对哲学本身的一种反思,可称之为元理论(meta-theory)。这里的meta代表对哲学整体性质的反思。因此,赵教授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角度讨论了哲学问题的存在条件,以及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问题。

赵教授首先引用了维特根斯坦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概括,即“一个问题如果有答案,那么它是科学;只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才是属于哲学。”赵教授表示赞同前一句的说法,但后一句存在问题。很多思考的问题不是关于必然性,而是可能性,那么就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赵教授借用《列子》中“歧路亡羊”的故事,引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的道理,认为问题的可能性导致分岔,从而出现无限性。这也是哲学在反思可能性构成的问题方面的作用。

接着,赵教授讨论了哲学问题的起源和转化。一方面,哲学问题一定是起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而反之,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一个有效的转化才能变成哲学问题。一些问题如“生活的意义?”由于过于空洞没有哲学讨论的价值从而不属于哲学问题,而另一些关于品德,特质的定义,通常是由生活的游戏规则规定的,而非哲学定义。另一方面,还存在从哲学本身产生的哲学问题,赵教授指出,只有当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选择的可能性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赵教授通过三种概念分析了哲学史上的思想遗产。分别是“坐标”、“道路”,和“纪念碑”。“坐标”是提供了一个容纳足够多问题的空间的成就,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哲学问题,为后人留有足够的继续思考的空间;而“道路”则是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当做出新的解释时,这条路被不断地刷新;“纪念碑”则是创造了哲学史的传统并定格,供人瞻仰。而哲学史中的问题,有历时性,也有共识性,不同时间的问题也可以并存同一个空间中。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蛰伏中的问题开始出现,一些构成我们思考问题所需要的框架也一直都存在。哲学问题也在不断的补充完善中生发出新的支点。

在讲座互动环节,姚新中院长总结了赵教授的讲座主要内容,并评价是“颠覆传统哲学教科书思想内容的观点。”而同学们也分别就讲座中提到的论证哲学的逻辑语法问题,哲学问题如何形成问题链等方面进行请教,赵教授耐心回答了有关问题。

整场讲座在平和轻松的气氛中告一段落,讲座结束后,参与讨论的师生进行合影留念。

相关链接:PPE活动周开幕 首场讲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