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与创新|第一讲回顾

时间:2021-05-11         

202157日(周五)晚18时至2030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PPE讲座系列 “融通与创新”第一讲“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逸夫楼如期进行。

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为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讲人为中央党校的周文彰教授。来自哲学院和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积极参与了这次讲座,逸夫楼第一会议室座无虚席。

6ea367da7b494cc1b128c4996634613d.jpg

讲座伊始,臧峰宇教授为我们解释了讲座的主题何以是“融通与创新”,臧院长指出,真正的思想都是创新的,创新意味着开始,意味着创造前所未有,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改变现实的过程。创新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制度保障,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文化促进。面对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创新必然带有综合性,这就需要实现融通,实现跨学科协同创新。PPE专业建设需要明确的问题导向,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实现综合创新,这正是此次开办PPE讲座系列的重要意义。

随后,臧院长为我们隆重介绍了周文彰教授。周教授是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发表了大量论文、文章和访谈,出版了20多部专著和译著。代表作:《狡黠的心灵》、《从历史走向现实》,代表译著:《理由与求知》、《当代认识论导论》。

ce6a814884ac47ccaec4b54023488243.jpg

周文彰教授从六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第一个方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问题”。

周教授指出,当今社会存在重理轻文、重工轻文的舆论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两者缺一不可。他阐明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包括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把党建设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五大核心任务,并以此为出发点,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周文彰教授谈及的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方法论”。

周教授点明,每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都必然是其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品,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不要苛求、不能套搬、不应误解、不要割裂。

不要苛求,是说不能苛求著作超越其历史局限性,给出跨越时代背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套搬,是说著作中的具体措施往往是针对于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现实而提出的,我们生搬硬套只会打乱自身的发展规划。不应误解,是说要明确著作中具体概念和做法的实际意义,重视其前后文环境和应用背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割裂,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之间前后相继,有一个扬弃的过程,所以每读一本著作都要注重其思想对前人的扬弃。


第三个方面是“切忌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态度”。

周文彰教授认为,教条主义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照搬照套,把本本上的东西当作灵丹妙药和评判标准,教条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固守具体论断,不顾历史套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思想脱离实际,不能成功。教条主义的另外两个特点就是用语录说话,和生硬“裁剪”现实来符合教条。在阐述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恶劣后果之后,周文彰教授殷切地叮嘱同学们,不要教条主义,不要本本主义,做踏实、实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e62f25b46df94a32876957ac666c06f0.jpg

周文彰教授谈及的第四和第五个方面是互为一体的,分别是“如何对待洋人和古人”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开拓,用我们成功了的实践去增写马克思主义,并且发展已经讲过但是没有适用时代的东西。这就要求,一是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去做理论创新。二是要求我们把正在做的事情作为创新理论真理性的评判标准,把研究成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合乎时代要求。三是要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作为真假理论创新的分水岭。凡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进行理论创新,就是真创新,反之则是假创新、伪创新。

从这个角度出发,周教授也回答了如何对待古人和洋人的问题。面对古人,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在实现消除“互害链”的过程中,大可借鉴我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促进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良心产生。面对洋人,我们要懂得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养料。但是,对于这些资源应该是吸收借鉴,不能把某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

acefcdb6e0d34f4898205f984dbc70b9.jpg

周文彰教授谈及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问题”。

他提出应从六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考: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为谁研究?

周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肯定不只是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私藏珍品,更应该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什么?

周教授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因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也是最终服务于解决人与社会生存发展的问题的。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收集资料?

周教授指出,到资料中寻找资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还要到实践中找,到生活中找,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中去找,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获得充足而实际的科研材料,服务于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用什么语言?

周教授认为,现在哲学社会科学过多使用学术语言,经常使用专有概念、重视定义、文字艰深、句子长而严肃,非专业的学者很难以看懂,甚至圈内学者也看不懂,因此应避免过度使用艰涩的学术语言。

第五,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是都要追根溯源?

周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的追根溯源应当有方法地进行,合理使用归纳法和还原法,根据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演进过程把握理论脉络,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六,哲学社会科学追求什么评价?

周教授认为,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实际性,学理性和普及性,这些评判标准的重要性远远胜于在何种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或者被多少文章引用的评判标准。

a4027714bb7e4217b7c1493ced17310b.jpg

随后,在答疑环节,周教授针对同学们在“如何在实践中避免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应用价值”等问题逐一作出了解答,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周文彰教授详细揭示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所描绘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景和期许令同学们心驰神往,获得同学们的热情反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